在经济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湖北的冰雪经济正逐渐崭露头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武汉体育学院主办的“湖北冰雪经济发展”恳谈会日前在湖北武汉举行,几十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冰雪产业的发展路径、青少年培养以及产业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冰雪经济新模式建言献策。
战略引领:政策布局与体系建设
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骆启义全面阐述了湖北冰雪经济的顶层设计。他表示,通过将冰雪经济融入“五个湖北”建设战略框架,湖北目前已建成44个冰雪场馆,形成了赛事承办、运动推广、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未来,湖北将从战略引领、消费升级、人才培养、企业扶持四大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冰雪经济发展。
武汉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城市实践经验。他介绍,武汉市通过构建“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大众冰雪季”的四季赛事体系,实现了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冰雪经济发展的七大策略中,武汉市将“冰雪进校园”与装备制造并列作为重点,体现了政府在推动产业基础建设与市场培育方面的双重考量。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原司长蒋志学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议。他认为,湖北要善用科教优势,建立冰雪运动伤病防治体系,将医学研究纳入冰雪运动发展链条。这一观点将冰雪经济延伸至大健康领域,拓宽了产业发展的外延。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瑞林指出产业痛点:“破解装备制造‘卡脖子’技术,需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他建议将武汉光谷的科创优势与冰雪装备研发结合,打造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这一观点与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梁强的“科教赋能”的建议相互呼应,后者提出武汉可构建“冰雪物流中心+赛事经济生态圈”的产业模式。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沈克印强调冰雪经济融合的新方向:“湖北正通过‘冰雪+文旅’‘冰雪+康养’等模式,构建南北市场联动的产业生态。”
行业专家刘亚群从企业视角补充:“要建立‘体教融合’示范基地,开发冰雪主题研学产品。”这一建议将教育消费与冰雪经济结合,开辟了产业增值的新空间。
未来图景:青少年培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牛志培指出培育冰雪消费人口的关键突破口:“当前学校冰雪体验存在‘碎片化’问题,必须构建‘基础课程+俱乐部+赛事’的培养体系。”他提出建立“冰雪运动等级认证”制度,通过阶梯式培养增强参与黏性,形成“人才培育——消费养成——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逻辑。
刘亚群则提出了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建议在高校设立冰雪运动选修专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这与梁强的“冰雪体育赛事三进战略”(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形成政策组合,构建起从启蒙体验到体育消费培养的完整链条。
沈克印展望产业前景:“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创新冰雪体验方式,湖北有望打造‘智能冰雪’示范项目。”这种科技赋能的思路,为破解自然条件限制提供了破题之策,勾勒出湖北冰雪经济另一维度的特色发展路径。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湖北发展冰雪经济需把握“特色化、融合化、可持续”三大原则,通过政策创新、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多维发力,将看似“先天不足”的气候条件转化为后发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冰雪经济发展新路。